2018年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

 

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编制团队

 

[摘  要]2016年首次发布“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公司连续四年推出了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据2019年度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为71.9,比中值5043.8%,处于信心较强区间,显示保险消费者信心稳定乐观,主要表现为:保险消费者对保险行业未来发展环境和未来运行状况展望向好;险企诚信和服务受到认可,消费者期待的保障功能产品越来越多;消费者信任倾向积极乐观,消费自主决策能力不断提升;消费意愿较强,未来不退保意愿和续保意愿维持在较高水平;行业发展回归本源,增长动能转换。与此同时,在继续提高消费者信心的过程中,保险行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加强保险产品创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产品选择;加大保险知识科普力度,促进消费者保险意识转变;提高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保险行业形象;完善保险全流程服务,丰富综合性保险计划等。

[关键词]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解读

 

 

 

保险公司股权结构对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

 

毛颖、孙蓉、甄浩

 

[摘  要]保险业异化产品设计、非理性举牌及万能险业务规模异常增长等风险事件,需要防范化解。以某保险集团为典型案例,分析其过度风险承担行为及导致经营风险和系统重要性增加的行为后果,解构保险公司股权结构对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机理:国有与非国有公司因多重委托代理链条和预算软约束导致的风险承担激励差异在保险业中并不明显,且国有保险公司存在的社会性政策负担,会抑制其风险承担行为激励;股东的控制权伴随着股权集中度而增长,增大了股东通过高风险活动谋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动机和能力;金字塔式持股结构导致了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使最终控制人从事高风险项目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研究表明,强化股权的穿透式监管、加强保险公司内部治理制衡机制、创建保险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市场环境,是健全保险公司治理、化解经营风险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公司治理;股权结构;风险承担行为;案例分析

 

 

 

我国寿险公司资本补充动因及其短期经济后果

 

仲赛末、赵桂芹

 

[摘  要]补充资本是保险公司扩张规模、满足监管要求、降低经营风险的一项必要举措。本文基于2010~2017年寿险公司披露的年度报告,系统地考察了我国寿险公司资本补充动因及其短期经济后果。研究发现,按照融资偏好排序,寿险公司倾向采用增资扩股、发行债务性资本工具和签订财务再保险合同三种方式补充资本。公司在偿付能力不足、选择资产驱动型经营模式和股东变更三种情况下,具有显著的补充资本倾向。然而,寿险公司在补充资本后,暂时无法有效改善短期经营状况。此外,增资扩股和发行债务性资本工具两种资本补充方式对公司短期经营状况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随着外部宏观环境和监管政策的调整,保险行业需不断健全和完善现有资本补充机制,提高公司资本使用效率,努力防范化解保险业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健性。

[关键词]寿险公司;补充资本;动因;经济后果

 

 

 

农险市场中的保险公司道德风险研究

 

柴智慧、赵元凤

 

[摘  要]在过往十余年我国农业保险的跨越式发展中,保险公司的道德风险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微观案例界定保险公司道德风险的内涵与类别,基于博弈视角分析其产生机理,结果发现:在政府和保险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二者的目标诉求不同,若政府对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不能给予有效监管,则保险公司不遵守经营规范所得收益要大于其遵守经营规范所得收益,从而导致保险公司出现违规经营业务的道德风险问题;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完善监管政策、整合监管资源、优化协办机制、加大监管力度、设置差异化保险合约等措施来减少农业保险市场中保险公司的道德风险。

[关键词]农业保险;保险公司;道德风险

 

 

 

大数据背景下的农险反欺诈检测:国际经验与技术选择

 

贺娟、肖小勇、谭偲凤、陶建平

 

[摘  要]中国农业保险市场中欺诈骗保等违法行为不容忽视,亟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提高农业保险发展质量。首先,本文对反欺诈检测的常用方法进行了梳理,包括异常值检测、聚类法、线性回归法、社会关系网络分析法等方法。其次,本文总结美国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展农业保险反欺诈检测的基本经验。美国利用以政府主导、研究机构参与的模式,开发出多种欺诈检测项目,为美国农业保险节约巨额资金。再者,基于国际经验,本文提出适用于中国农业保险反欺诈检测的相关性异常值检测法、合谋关系检测法和机器学习法。最后,为进一步推动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国农业保险反欺诈检测中的运用,本文提出建立农业保险大数据库、建立数据挖掘合作平台、建立常态化的数据利用机制、以及培育和激励数据挖掘人才等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数据挖掘;欺诈检测

 

 

 

提升算法对传统车险索赔频率建模模型的改进

——基于我国五省交强险保单数据

 

张连增、申晴

 

[摘  要]广义线性模型作为非寿险定价的经典模型,在非寿险定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以提升算法为代表的机器学习算法在保险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保险产品定价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本文将提升算法思想分别融入到回归树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GLM)中去,用得到的新模型对我国车险索赔频率进行预测建模分析,并与传统的回归树模型和GLM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加入提升算法后传统车险索赔频率建模模型的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且在不存在过拟合的前提下,随着模型深度和迭代次数的增加,模型的效果也在不断优化。

[关键词]提升算法;回归树模型;广义线性模型;交强险;索赔频率

 

 

 

商业年金消费决策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秦云

 

[摘  要]商业年金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政策层面不断推动商业年金的发展,但是我国居民的商业年金需求仍然十分低,存在“年金谜题”现象。本文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展开对商业年金消费决策的分析,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了行为因素对商业年金消费决策的影响机制,随后设计调查问卷收集个体数据,从实证层面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主观概率、心理账户、信息感知、金融素养等行为因素会显著影响个人的商业年金消费水平,其他客观因素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风险态度以及收入水平等也会显著影响个人的商业年金消费水平。基于本文研究结果,认为未来商业年金回归保障属性、弱化个人账户概念以及发展保险咨询服务等可以带来商业年金需求的提升。

[关键词]年金谜题;行为经济学;商业年金;实证分析

 

 

 

税延政策真能刺激养老保险市场需求吗?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模拟分析

 

王晓军、詹家煊

 

[摘  要]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成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一般认为,税收激励能够有效促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基于此认识,我国开始试点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然而一些研究表明,税延政策未必能带来实际的市场需求。本文基于行为经济学中的累积前景理论,在养老保险价值模型中加入个人对税延的主观价值评判,分析个人对税延养老保险的需求。研究发现:公平型和福利型税延养老保险对个人的吸引力大于非税延养老保险;我国当前较低的税优水平很难激励人们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只有当税优水平足够高时,才能有效刺激年金市场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个人税收递延;商业养老保险;累积前景理论;精算模型;市场需求

 

 

 

中央调剂金比例对养老保险基金地区差距的影响

 

彭浩然、王琳琳

 

[摘  要]本文根据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相关规定,利用2017年不同省份的历史数据,通过定量测算考察了不同中央调剂金比例对缩小养老保险基金地区差距的影响,并分别从“补缺口角度”和“公平角度”提出最优中央调剂金比例的设定原则。测算结果显示:中央调剂制度可以在短期内缩小不同省份之间的养老保险基金差距,缓解部分省份的养老金支出压力,但是随着中央调剂金比例的逐步上调,可能会出现新的不公平现象。本文建议中央调剂金比例控制在5%左右。

[关键词]中央调剂制度;养老保险基金;地区差距

 

 

 

《保险法》第26条诉讼时效规范之反思与优化

 

武亦文、赵亚宁

 

[摘  要]保险索赔时效是对保险金请求权行使期间的限制,《保险法》第26条对之有所规定。但该条规范不仅与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基本法理和民法规范相冲突,亦与保险消费者保护这一现代保险法立法理念相背离。而且,其对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点的不当规定更是我国学界关于保险索赔时效之法律性质争议的肇因。《保险法》第26条将保险索赔时效定性为诉讼时效并无不妥,但其中诉讼时效期间长度和起算点的规定亟需得到修正。就前者而言,应当将非人寿保险金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延长为3年;就后者而言,应当以“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能够依诉行使保险金请求权之时”,即“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保险人不履行保险金给付义务之时”,作为保险金请求权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具体情形包括三种。责任保险的索赔时效亦应适用非人寿保险索赔时效的一般规定,《保险法司法解释()》第18条的特别规定应予废止。

[关键词]保险索赔时效;保险金请求权;《保险法》第26条;诉讼时效;除斥期间

 

上一篇:2019年第6期目录

下一篇:2018年度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公告